科技引领下:银行业金融创新看点何在?

2019-11-18 09:04 来源:金融时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投融资额迅速增长。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日前,中行董事长刘连舸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表示。

事实上,技术应用正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银行多项能力实现提升,其中一个突出表现,正是普惠金融得以更为精准地来到需要惠及的群体身边。在融合共赢成为共识后,开放银行的搭建方式也日渐多样化。此外,在当前监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该领域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需受到进一步关注。

普惠愿景加速兑现

“一直以来,大银行认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可能不是大银行的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找到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钥匙。”刘连舸表示,通过建模、生物识别技术,利用海关、工商、税务等第三方数据建立模型,中行大大提高了效率,业务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使普惠金融成为现实。

中行2018年普惠金融的融资规模在500亿元至600亿元之间,而仅2019年前三季度,其普惠金融融资规模已突破900亿元。“虽然模型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发掘,但总体上突破了网点少、人力不足的限制,为促进普惠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刘连舸说。

中行并非个例,截至2019年9月末,把“普惠金融战略”确定为自身“三大战略”的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9025.84亿元,较年初新增2925.09亿元。其中,建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创新推出的“惠懂你”APP累计下载超过1147万次,绑定企业超过231万户。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普惠金融的不同领域,建行有的放矢,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让更多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活水滋润。针对饱受欠薪困扰的农民工群体,建行在去年年底试点推出“民工惠”业务,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已投放“民工惠”专项融资款215亿元,为超过214万农民工提供了工资发放服务。而保证农民工能够按照自己真实工作量及时拿到工资的关键,正是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多项技术在其中的运用。

金融科技不仅仅只是大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尚方宝剑”,也给与该领域关系更为密切的中小银行赋能。

为解决塑化行业内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众邦银行与该行业重要交易平台——化塑汇联合打造了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该平台打通并采集了融资企业的上下游交易数据,并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保障订单流转各个环节数据的真实性。

“当企业需要融资时,众邦银行会依据平台提供的企业采购信息,包括品类、数量、金额、供货时效等以及上游供货商材料出库、运输、在库管理等信息,为采购企业智能审批‘众链贷—邦采’的额度和期限,并将发放贷款直接打到上游供货商账户上。”众邦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帮助该企业及时采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众链贷—邦采”也保证贷款专款专用,有效控制风险。

融合方式日益多元

“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一些科技公司依托技术、平台、流量优势,从网络支付切入,逐步向网络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渗透,迅速积累了大量客群,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冲击。”刘连舸认为,作为反思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科技公司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赋能,整个金融行业正在走向前台,走向融合共赢。

刘连舸表示,为此,很多金融机构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开放银行的探索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摸索出多条路径。安永亚太区金融科技与创新首席合伙人、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咨询主管合伙人忻怡总结出该领域的三种主要服务模式。

首先是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模式。银行通过与第三方应用商合作,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将服务嵌入客户生活的各类场景中,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增加与客户在生活中的触点,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嵌入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与黏度。

其次是自建聚合平台模式。银行通过自身平台吸引、聚合生态,吸引第三方机构入驻,并通过第三方业务场景与银行开放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场景化服务。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作为主导方,可以保障产品服务与客户服务场景的高度融合,对银行资金投入与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再次是科技创新共享模式。银行通过开放自身技术或服务能力,与第三方共享技术成果,并通过共享技术实现服务、流量共享。“传统模式下,机构间的技术及服务壁垒极高,通过技术开放的模式,各银行在平台运营、智能风控、业务合作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联合运营,打破壁垒,极大地降低成本。”忻怡认为。

创新安全两不误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云计算、声纹识别等金融应用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了行业发展信心。”刘连舸认为,在金融科技领域,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转为当下的鼓励创新。

不过,在鼓励创新时,如何防范新技术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样重要。“由于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连舸表示。

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邱明表示,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需要考虑如何对金融科技平台设置宏观审慎目标,如何对金融科技平台的多维度风险建模以及科技工具怎样帮助监管部门监管金融风险等问题。

万象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认为,监管沙箱十分重要。“很多金融模式的风险难以在事前进行评估。针对这一困境,通过技术和法律,用监管沙箱划定出一个可测试的边界,在边界里面可以做一些受限制的、有监管的、安全可控的、将来可退出的措施,成熟后再进行推广。目前英国、新加坡等地有关于此的讨论很多,而我国最近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关注。”

第一页 第二页 继续阅读